二戰中,日本爲何不願和德國東西夾擊蘇聯?
二戰初期,德國的閃擊戰勢如破竹,打得歐洲國家狼奔豕突。
批發業營收連11黑 餐飲、零售看好10月再成長
然而蘇聯的縱深太大了,蘇聯極盛時期,領土面積達約2240萬平方千米,領土範圍包括今天:俄羅斯、烏克蘭、白俄羅斯、摩爾多瓦、高加索三國、中亞五國、波羅的海三國。
狂动补进度!「假日运动员」动越多伤越多
蘇聯覆蓋地球陸地表面積六分之一,比美國與加拿大之和還大。蘇聯陸地橫跨11個時區,東西約1萬千米,南北近7200千米,陸地邊界超過2萬千米,與16個國家接壤。
口角开枪杀姪 叔畏罪举枪自戕
當凜冬來臨,蘇軍反擊,遠東蘇軍奔赴莫斯科前線,德軍最終功敗垂成。此時與沙俄(蘇聯)爭奪東北亞上百年的日本,德國的盟友日本,盤踞在中國東北有數十萬關東軍,本是遠東蘇軍的心腹大患,除了試探性的諾門坎戰役外,卻自始至終沒有將蘇聯作爲終極戰略目標,難道真的在諾門坎被打怕了嗎?
諾門罕戰役中,蘇聯死傷總共戰損約2.6萬人,日本死傷則有兩個數據,日本稱己方死傷約1.7萬,蘇聯稱日本死傷被俘約6.3萬。按照日本的數據,日軍還打贏了。但諾門罕戰役後,日本基本斷了北進的念想,覺得蘇聯這塊骨頭不好啃。按照蘇聯的數據,日本也不算太難看,二戰中日本鼎盛時陸軍達到六七百萬,海陸空總計近千萬,諾門罕的損失從全局來看並不大。
當然如果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狂掃蘇聯,將戰線突進幾百公里,那到時候想回頭都不容易,必然將矛頭指向廣袤的西伯利亞。諾門坎戰役之後,說日軍恐懼蘇軍可能有些過了,但諾門坎戰役也讓日本知道入侵蘇聯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。
在更早的日俄戰爭中,日本與沙俄打得有來有往,日本海軍有距離近的優勢,還佔據上風,日本對蘇聯至少不會恐懼,後來偷襲珍珠港,日本連更強大的美國都打。
諾門罕戰役後,日本放棄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,主要原因是不划算、耗不起。
【不划算】
蘇聯的核心區域在歐洲,廣袤的東歐平原,是歐洲的糧倉。波羅的海三國本就不願加入蘇聯,德國只要與其聯手,控制聖彼得堡及波羅的海沿岸應該十分輕鬆。高加索三國與俄羅斯不是一個民族,甚至連宗教都不同,德國在那一塊也不吃虧。德國實際只要再佔據烏克蘭,控制黑海,就已經控制了大片富饒且人口較多的土地。
賴佩霞當郭台銘副手往事被翻出 愛帥哥拒豬哥亮追求被虧「很挑嘴」
反觀東北亞這邊,氣候寒冷,人口稀少,就是發現了礦產資源,以當時的條件,開採困難,運輸也不方便。德國在東歐可以以戰養戰,日本在西伯利亞想要搜刮都找不到人。假設日本幾百萬陸軍北上,付出上百萬的代價,佔據西伯利亞。那時候德國則輕鬆佔據東歐大片富饒土地,打不打得下莫斯科都無所謂,從日本的角度看就太便宜德國了,實在不划算。
兩人去打劫,一個搶到三隻大肥豬,另一個搶到一隻老母雞,利益少的必然覺得不划算。
頸枕裝燈方便閱讀 大葉學生劉又維「銀」得競賽
【耗不起】
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,要維持戰爭的開銷,就必須從海外搶到鐵礦和石油。在中國東北的大慶油田勘探出來之前,東北亞屬於嚴重的“貧油”地區,如果日軍全力北上的話,拿什麼支撐經年累月的損耗?戰車、坦克、飛機、戰艦需要油料,這些油從哪裡出?
儘管德國希望日本夾擊蘇聯,但日本還是選擇在西太平洋大舉南下,攻擊ABCD四國,確保石油和橡膠的供應,這些是戰爭維持下去必不可少的物資。
“A”是指美國(America)(菲律賓),“B”是指英國(Britain)(英屬印度、緬甸、馬來西亞等),“C”是指中國(China),“D”是指荷蘭(Dutch)(印度尼西亞)。
百妖契约录
隨着中國人民奮起反擊日本侵略,抗日戰爭日漸白熱化,日本陸軍大部分陷於中國不可自拔。德軍長途跋涉進入蘇聯腹地並深陷其中,日本則偷襲了珍珠港,海軍陷入太平洋戰爭,此刻已然無力再“北進”與德國夾擊蘇聯。
一個劫犯,開坦克去打劫,如果沒有劫到能源,長期來說也是耗不起的。
今天的日本綜合國力已經被我們甩在後面,若膽敢軍事侵略亞洲大陸,必遭滅國。誰又能想到,日本以向太平洋排核污染水的方式,自掘墳墓就算了,還拉着全人類一起受害。哎,這個民族。
未来几年有没有定增或者配股的计划? 洪城环境回应